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炒股加杠杆利息多少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
在革命最危急的关头,这位被当时的“精英”们视为不懂章法,甚至有些乡土气的领导人屡屡遭受质疑。
黄埔高材生不屑,海归顾问批判,文人学士嘲讽!
他们坚信教科书和国外的理论知识,却对他们眼中的“乡下人”的直觉和变通视而不见,而正是他们不屑一顾的人最终带领整个国家走向了胜利!
秀才带兵活该被坑
展开剩余92%一个被公认的军事天才,在他生涯最关键的时刻,却被身边最信赖的战友们轮番质疑。
这些质疑他的人,个个来头不小,有黄埔军校毕业的科班精英,有从莫斯科回来的理论权威,还有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。
他们不服的,恰恰是毛泽东身上那股不按常理出牌的“土气”,可历史偏偏就选择让这种“土气”,颠覆了所有人的“洋气”和“正气”。
1927年秋收起义的队伍里,苏先骏看毛泽东的眼神,就像今天一个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看一个炒股全凭感觉的大爷。
苏先骏黄埔四期毕业,根正苗红的军事专才,在他眼里毛泽东这个“白面书生”,连打仗时怎么躲子弹都不懂,懂什么军事?
所以当毛泽东提出放弃攻打长沙,转进井冈山时,苏先骏第一个跳出来反对,打不下大城市就是失败,上山那是土匪干的事。
他打心底里认为,跟着这种“秀才”闹革命,迟早要被坑死,他的想法很有代表性,另一位师长余洒度也是这么想的。
余洒度自恃军事科班出身,根本不把前委书记毛泽东放在眼里,开会吵架是家常便饭,甚至公然抗命,带着部队去打平江,结果碰了一鼻子灰。
他们代表的,是当时军队里一种强大的“专业主义”偏见,他们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教科书,却不相信眼前的现实。
结果苏先骏在部队整编时,拿着遣散费走了,他大概觉得,这笔钱比跟着毛泽东的“幻想”靠谱。
没多久他被捕叛变,出卖了同志郭亮,讽刺的是1930年,正是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军打下了长沙,顺手就把这个叛徒给处决了。
他看不起的“山大王”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。
余洒度也没好到哪儿去,他离开红军后投奔了蒋介石,以为能大展拳脚,结果因为军阀习气太重,最后被老蒋自己下令枪毙。
这两个人的结局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,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,最靠不住的就是过去的经验。
当新时代来临时,抱着旧地图,注定找不到出路。
海归精英的致命操作
如果说苏先骏他们只是战术上的“看不懂”,那博古和李德,就是战略上的“看不起”。
博古这位苏联留学回来的高材生,当时临时中央的总负责人,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,一个在中国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德国人。
这俩人一个有理论,一个有经验,堪称王炸组合,他们看毛泽东在井冈山搞的那套游击战,就像华尔街精英看乡镇企业家的土法子。
在他们看来,毛泽东的打法是“流寇主义”上不了台面,革命要搞正规战,要御敌于国门之外,要用堡垒对堡垒,和敌人硬碰硬。
于是一场由海归精英主导的军事实验,在中央苏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,毛泽东之前那套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战术被彻底抛弃。
李德坐在地图前,用德语和翻译高声谈论着战术,他曾轻蔑地断言,毛泽东永远也掌握不了苏联红军的先进战术。
结果这场先进的实验,让红军付出了血的代价,广昌保卫战,硬拼的结果是阵地失守伤亡惨重。
整个第五次反围剿,红军就像一个被绑住了手脚的拳击手,只能被动挨打节节败退。
最惨烈的一幕发生在湘江,为了渡江,红军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敌人的飞机大炮,出发时八万六千人的队伍,过江后只剩下了三万多。
这场惨败把教条主义的脸打得啪啪响,博古也慌了,但他嘴上还是硬的,把失败归结为敌人太强大。
直到在遵义的会议室里,毛泽东一句反问让他哑口无言:“前几次反围剿,敌人就不强大吗?我们为什么能赢?”
这个问题问住了所有人,因为之前的打法,是从中国的土地里长出来的,而博古他们那套,是硬从外国课本里移栽过来的水土不服。
这场几乎让革命断送的失败,也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好处,它让所有人都疼到了骨子里,疼到开始怀疑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。
你行你上
遵义会议上,争论进入白热化,一个叫凯丰的年轻人站起来发言,他也是留苏学生,一向支持博古。
他推了推眼镜,用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腔调说:“毛泽东同志打仗,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,无非是靠《孙子兵法》和《三国演义》嘛!”
这话一出,会议室里气氛微妙,这是一种典型的智力优越感,试图用自己熟悉的标签,去定义无法理解的事物。
毛泽东只是平静地反问了一句:“《孙子兵法》有几章几节,第一篇叫什么?”凯丰当场卡壳满脸通红。
这次交锋成了遵义会议上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,它说明再多的书本知识,如果不能转化为实践,也只是夸夸其谈的资本。
会议的结果,是毛泽东重新回到了军事指挥的核心,这有点像一场豪赌,在输得快要精光的时候,大家把最后的筹码,压在了一个曾经被他们赶下牌桌的人身上。
当时的情况,说九死一生都是客气,三万疲惫不堪的红军,身后是四十万追兵,天上是侦察机,地上是重重包围。
这局牌怎么看都是个死局,史上最强走位服不服?
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彻底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,成了一段军事史上的传奇。
毛泽东接手指挥权后,红军就像换了一个灵魂,他没有硬冲,也没有死跑,而是带着三万人在敌人的包围圈里跳起了探戈。
一渡赤水佯攻贵阳,把追击的川军调得晕头转向,二渡赤水突然杀个回马枪,在遵义城下打了国民党军一个措手不及。
然后是三渡、四渡赤水,红军的行军路线诡异莫测,今天向东明天向西,在几十万大军的眼皮子底下钻来钻去。
远在南京的蒋介石,对着地图上乱麻一样的红军路线,气得直摔电话,他搞不明白,这支部队到底想干什么。
这已经不是任何一本兵书能解释的了,这是在绝境中被逼出来的生存智慧,是把游击战的精髓发挥到极致的艺术。
当红军最终跳出包围圈,把几十万敌人远远甩在身后时,整个部队都沸腾了。
那种从地狱重返人间的感觉,让所有人都对这位新指挥官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那个曾经在会上说怪话的凯丰,在亲眼目睹了这场神仙操作后,再也没有二话。
他后来找到聂荣臻,坦诚自己想通了,从此成了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,博古也彻底服了,他私下对人说,事实证明只有毛泽东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。
四渡赤水就像一场大型的现场教学,它用一场无可辩驳的胜利,告诉了所有人,什么才是真正的军事权威。
结语
毛泽东的权威,不是靠开会选出来的,也不是靠上级任命的。
它是在一次次失败的废墟上,在战友们怀疑的目光中,用一场场匪夷所思的胜利,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走出来的。
事实证明在那个命悬一线的年代,能把队伍带出绝境的,才是唯一的真理。
参考资料:
共产党员网《毛泽东生平表(1893--1925)》
参考资料:
共产党员网《毛泽东生平表(1893--1925)》
发布于:甘肃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在线配资公司_证券配资平台_十大配资公司观点